摘 要:网络教学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和优化,对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有重要作用,有效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提升整体育人效能。本文以高中思想政治学科为例,探讨网络教学对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的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网络思政课;有效培养;学科核心素养
新冠肺炎疫情直接为网络教学大面积铺开创造了契机。各地按照“停课不停学”的要求,立足实际,探索实践了一系列便捷适用的网络教学平台和网课教学方法,形成了不少有价值的经验。
疫情期间,各中小学全面开展网络教学,倡导差异化、不搞一刀切,不同地方、学校、学段使用钉钉、QQ、微信、直播APP、云课堂等平台开展网络授课,各具特色、形式多样,确保了教育教学活动有序推进。网络思政课既对师生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也为思政课教学开创了新路径、新机遇。
(一)提升信息素养。开展网络教学前,师生需要全面掌握网课平台的功能方法、操作流程,深入了解网课实施的注意事项、基本要求,充分认识网络教学的客观局限和潜在风险。网络思政课实施过程也是师生适应网络生活环境、丰富网络知识技能、提高信息获取水平、维护网络传播秩序的过程。开展网络思政课教学,能帮助学生科学获取信息化知识、充分认识网络教学的作用和价值、切实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培养理性精神。
(二)强化时间观念。网络思政课是按预先设定的课表和时间区间进行,因师生分散、节奏不一、环境各异,只有全体师生做好充分准备,步调一致,才能顺利开展。因此,网络思政课增进了学生对时间的认识,强化了时间观念,有利于培养学生惜时守时守信,按时办事、按时履约、及时行动的习惯,有助于学生法治意识培养。
(三)增强自主能力。相比课堂教学,网络教学对学生的监督提醒弱化,对学生自觉性的要求更高。自主学习能力越强,网课学习效果越好。学生上网课可根据教师讲授的重点、难点和疑点,及时搜索梳理关联知识,进行科学判断、辩证分析,既充实网课内容,又提高思辨能力,培养了理性精神。网络教学拓展了师生、生生联系,实现了与更多信息来源之间的有效互动。学生能对网课上的知识及时转化运用,利用网络参加政治生活,参与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关注社会民生、开展网络调研,培养公共参与能力。网络思政课给学生开辟了更宽阔的学习空间,创造了更丰富的网络实践形式。
(四)树立规则意识。使用网络授课平台要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具体操作规范,要在签订使用协议并同意约束条件的前提下进行。师生都按授课平台使用流程进行操作,才能确保网络思政课顺利实施。操作不当会影响网课质量和学习效果。网络思政课上,师生信息传播和交流互动也应符合规定和要求,不可发表不当言论,破坏网络秩序。学生通过网络思政课学习,进一步树立了规则意识,为学生法治意识培养打下了基础。
(一)学习素材更丰富。学生可以充分汲取网络思政课上教师讲授的知识,也可以在相关学习网站下载或购买资源包,还可以与同学交换学习素材。通过不同途径获取同一知识点的讲解,了解多个侧面的信息,广泛汲取营养,从而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提升认知水平,培养理性精神。通过网络思政课和网络知识学习,学生在众多学习资源中分析对比、择优选用,进一步增强了对教材观点的认可,增进了对国家、民族、人民的感情,坚定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
(二)互惠共享更便捷。网络平台具有开放性和共享性,不同学校、不同师生实施的网络思政课各具特色各有亮点,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学校和师生之间沟通交流、优势互补、互惠共享,既密切了相互关系、增进了友谊,又扩大了学习交流的活动范围。学生们通过网络,分享观点,开展研讨,组织辩论,激发了学习热情,活跃了学习氛围,促进了学生公共参与精神的培养。
(三)思维视域更宽阔。网络教学让学生深入接触了各方面知识和信息,倾听了不同的观点和评论,看到多样化的思维视角,领略了思想的魅力。通过网络,学生们看到了病毒肆虐时,为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冲锋在一线的最美逆行者,也看到了截留防护物资、趁机涨价的利益小团体;看到了国际社会对中国抗疫成效的高度赞誉,也看到了个别别有用心的国家歪曲事实,借题发挥,指指点点,搞政治操弄。面对复杂严峻的疫情形势,中国政府果断决策,实施一系列内防扩散、外防输入措施,坚持“应收尽收、应治尽治”,加强隔离防护,有效控制了传染源,切断了传播途径,取得了突出成效。学生们在这场抗击疫情的总体战、阻击战、人民战争中,认清了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感悟到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带来的幸福感和安全感。网络思政课有效开展,促使学生“三观”更端正,信念更坚定,思想更成熟,思考更全面,思路更清晰,视角更新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和理性精神。
(一)突出协同育人价值。网络思政课更加强调教师、学生、家长三方的紧密配合,任何一方出现缺位都会使教学效果打折扣。教师授课时,学生要认真听课,记笔记、划重点。学生产生的疑难点应及时反馈给教师,教师要为学生答疑,进而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家长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发挥着桥梁和纽带作用,一方面配合教师加强对孩子的监督指导,一方面帮助孩子加强与老师的交流沟通。整个教学过程,需要家长提供重要的服务保障,保障网络设施设备正常、保障孩子有良好的作息规律和精神状态、保障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等。学生进行网课学习,就会自觉参与到与老师、家长、网络平台的紧密联系之中,多方交流互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公共参与意识。
(二)凸显合作平衡作用。 教师在实施网络思政课教学时,一般将难度和容量定位在班级中等学生能接受的层面上,势必会导致部分人感觉学习轻松,部分人感觉学习困难。不少家长陪同孩子上网课,把注意力过渡聚焦在自己孩子身上,对正常教育现象认识不全面,容易产生心理失衡。家长和孩子的知识能力、认识水平不同,听课关注点和感受也不一样,对网课的评价和看法有差别,容易产生认知错位。学生进行网课学习既要听取教师安排,又要倾听家长指导,自已还有独立的想法。当教师、学生、家长三方想法不一致、意见不统一时,就需要进一步沟通交流,相互磨合,协商合作。因此,组织网课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家长、网络之间学会思考、辨析,学会相信科学、坚持真理,培养了学生的理性精神。同时,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交流观点、换位考虑,能就产生异议的问题进行探讨、达成合作。进一步提升学生沟通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公共参与素养。
(一)更加间接真实。网络思政课是隔屏教学,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不能面对面互动,教师对学生的了解更间接了,学生之间也不能随时随刻出现在视域范围内。学生平时在大家心目中形成的公共形象一定程度上被隐藏了,课堂上的顾虑和羞怯也被打消了,在网课中交流发言更频繁、更直接、更精彩了。网络思政课为学生们提供了更宽松活跃的课堂氛围。学生会根据教师授课情况,及时反馈听课感受和学习状况,提出自己的需求和对网课的评价。教师会对学生的反馈有选择性地吸收,对不合理的需求和建议进行合理解释,对合理部分及时融入后期教学中,实现良性互动,教学相长。学生还会敞开心扉与教师、同学分享自己生活、学习上的困惑,深入探讨交流,相互发表观点,在表达和倾听中取长补短,克服片面、偏执、情绪化倾向,培养理性精神。
(二)强化劳动实践。网络思政课开展期间,教师和学生各在各家,有充足的劳动实践机会。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根据教师讲授的内容,在自己家人圈、亲戚圈、朋友圈进行模拟应用。用自己的实践体验来验证理论科学性、指导性、重要性。课间、课后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深入体验油盐柴米、锅碗瓢盆的生活,感受家庭的温暖与不易,加深对劳动价值的领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还可以参与到社会活动中,参加社区防控和抗疫征文,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开展志愿服务,为困难群体提供关怀和帮助;关心社会治理和百姓生活,通过网络,以正规渠道主动向有关部门反映社会的不合理、不文明现象。网络思政课有效激发了学生参与劳动实践的热情,创造了学生体验生活、接触社会的机会,拓展了学生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培养了学生的公共参与意识。
(一)过程透明化。网络思政课教学依托网络授课平台,教育督导监测也主要在平台上进行。网络教学使相对独立封闭的教学过程公开化、透明化。师生的言行举止,教学的内容和风格,学生的表现都接受着大家的监督。在这种环境下,教师备课会更加严谨细致、全面充分,更多地思考思政课的育人功能,传递学科知识的同时,加强理想信念、思想道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会不断规范教学行为,做到衣着得体,言语清晰,重难点突出,互动有序,向学生传递规则和纪律的重要性,有利于帮助学生培养法治意识。学生会以老师为榜样,向老师学习,不断成长为有坚定信念、远大理想、价值追求,守纪律规矩、有原则底线的人。
(二)评价多元化。对不少地方而言,网络教学是一种新的课堂模式。师生们对该模式的了解、认识、研究还不深入,它能否发挥应有作用、达到预期效果,需要进一步验证。因此,对网课教学的评价不能一概而论。原有课堂评价标准不一定完全适合网课,需要进一步优化。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对网络思政课开展督导评价时,除了看教师授课的专业性、完整性、规范性、趣味性外,还会突出教师对网络平台的熟练度、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师生的满意度、社会的认可度等等。多维度、综合性、全方位对网络思政课进行评价把关。教师更容易接受这种多维度评课方式,对自己的网课实施情况有更清晰的认识,在之后的网络教学中会有更好的表现。学生通过参与教学评价过程,也能学到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不能机械化、简单化、片面化看待一件事情,应该综合分析、全面评价,有利于学生理性精神培养。
(三)反馈时常化。网络思政课的督导监测情况会更及时精准进行反馈,教师会迅速知晓并吸纳反馈意见,调整优化教学,有利于提高网课教学质量。这种及时性、常态化督导反馈机制的建立,更符合教育规律和教学要求,进一步警示约束教育失范行为,促进教育教学规范有序,形成轻松活泼、秩序井然的育人环境。学生在这种氛围中,更容易树立规则意识和法纪观念,增强法治意识。
编辑 | 周瑶
审核 | 龚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