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入潮 恩施州教育科学研究院
中共中央 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针对改革学生评价明确指出,要“通过信息化等手段,探索学生、家长、教师以及社区等参与评价的有效方式”。社会应立足学生认知水平和学段年龄特点,积极支持学校和教师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学生评价改革尝试和探索,发挥好信息化手段的独特优势和作用,扭转一些片面单一、机械低效的评价方式。疫情期间的大规模线上教学实践深入贯彻了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理念,有效提升了学校和教师的信息化水平;多种形式的教育云和大数据平台,智能化教育咨询、管理、服务、共享平台,不断涌现、日益成熟。这些都为利用信息化手段推进学生评价改革积累了经验、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我们要深入推进信息化手段在学生评价中的应用,真正做到立体、多元、全面地评价学生。
一、学业质量的记录仪。当下对学生的评价中普遍存在重结果轻过程、重分数轻能力、重眼前轻长远倾向。学生的学业质量往往以一张考试卷、一份成绩单来衡量,方便快捷、简单明了,却未免显得草率粗暴。用好信息化手段,有助于加强学生学业质量的过程化管理、综合性评价,避免“一考定终身”“一招致命”“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学生不同学科、阶段的学业表现,可以通过信息化手段实时实地纪录、全程全方位跟踪、科学系统性分析,形成阶段性整体反馈。部分学校结合实际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探索,表面上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分散了工作精力,实际上提升了教学品质,获得了真正的学业质量。3月中上旬,我们对恩施、利川、鹤峰、宣恩的部分学校进行了实地调研,发现少数学校为重点学生(留守、贫困等学生)建立了成长档案,把每学期考试成绩、参加活动、获得奖励等情况以图片、文字、数据的形式存档,描绘学生成长轨迹,深得社会和家长认可。现在不少教育信息化平台使用方便、功能齐全、运营规范、管理高效,能够满足学校和老师纪录学生学业质量的要求。从考试角度看,全面反馈学生历年历次考试情况,包括考试试卷、原始卷面、真实得分、具体名次、成绩升降;从教师角度看,全面呈现教师评价学生各阶段学业水平情况,包括基础知识、学习能力、迁移运用、学科思维、临场反应;从学生角度看,全面纪录学生面对不同评价的自我认知情况,包括接受程度、心理预期、优势短板、当前得失、努力方向。如果学校和教师能坚持运用教育信息技术平台将学生学业质量相关信息数据全面收录、完整保存、科学管理,必然促使对学生学业质量的评价更全面、科学、精准。
二、德育水平的晴雨表。教育要培养品学兼优、人格健全的人,不能片面生产学习和考试的机器,应持续强化德育在育人中的地位。一段时间里,教育更多强调规模化、标准化、高效化、精英化,快速提升了国民受教育水平,为国家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大量劳动者,但因在教育过程中重智育轻德育,一些学生走向社会德能不匹,产生新的社会问题。德育教育的关键一招就是德育评价。相对于学业质量,德育评价难度更大,更隐性、间接、复杂。科学开展学生德育评价,不仅能倒逼学校和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提升教育质量,而且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开展学生德育评价的前提是掌握学生德育状况,这就要求对学生理想信念、精神追求、道德品质、思想动态进行摸底分析、动态关注、持续跟踪。显然,工作难度大、困难挑战多,几乎完不成。学生一般不愿意把真实想法分享给老师,教师不可能通过常规渠道获得学生更多德育方面的信息。只有借助教育信息技术手段,通过大数据分析,才可能更多掌握学生情况。如可通过学生在教育信息平台发表评论的频次、语气、态度等分析学生的思想动态、精神状态;提交作业的抄袭率、守时率等分析学生的诚信情况;拟写个人规划的方向性、可行性等分析学生的理想追求。学校和教师开展无纸化、信息化、平台化办公,学生根据要求上传信息、发表观点、完成任务,既有利于教育教学工作高效推进,又有利于有效掌握学生德育状况、开展德育评价。
三、体艺素养的监测器。体艺素养是成就高品质人生的基础性养料,是培养优雅生活者的关键。体育强健人的体魄、涵养人的精神,艺术充盈人的思想、温润人的灵魂。一个人,特别是学生,体艺素养如何,怎么衡量、谁来评判。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可以尽可能多地创造机会、搭建平台,让学生交流展示,绽放天赋。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和学校,学生就难有施展才华的舞台。教育强调“五育并举”,对体育、美育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升,不少地方和学校实施了一系列增进学生体艺素养的举措,取得了较好成效。但地区、校际间发展不均衡问题仍然较为突出。如何充分激发学生的体艺天赋、科学发展学生的体艺技能、整体评价学生的体艺水平,是摆在人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教育信息化手段是缩小体艺教育地区、校际差异,优化学生评价方式,推进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途径。教育信息化手段能有效实现地区、校际间教育资源高效共享,师资、课程、模式互学互通,逐渐形成“强强联合”和“以强带弱”的格局。一是识别更精准。通过建立盟校、对口帮扶等方式,广泛开展教育教学合作,共享先进设施设备和信息化技术,以技术标准对学生体艺天赋各项指标进行综合检测。把有天赋、有潜质的学生识别出来。二是培养更科学。通过信息技术手段立足学生基础条件,有针对性设置课程、课时,因材施教、因人施策、特色培养、科学发展。三是评价更规范。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科学设置评价指标和程序,对学生体艺素养和水平实施全方位动态综合评价。既能实现公正高效,又能确保客观真实。加快推进教育信息技术普及应用,实施学生体艺素养数字化监测,是优化教育教学管理、增强综合育人功能、深化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方式。
四、劳动技能的助推剂。劳动教育是重要的育人方式,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长期以来,国家提倡和鼓励各地各校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不少学校面对中高考压力和社会较高期盼,持续压减开展劳动教育的时间和机会,导致学生劳动技能和素养不断下降,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大量存在。加强劳动教育是充实教育内容、健全育人体系、优化育人方式,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本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教育部制定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各地结合实际实施了一系列落实举措。加强劳动教育极其重要、刻不容缓,已成为全社会共识。学校应紧密结合当地劳动特色和风土民情,整合校内校外资源,创新劳动教育形式,全面开展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的劳动教育。教育信息化手段的运用,有助于大幅增强学校整合资源能力、提升资源利用效率,确保有限的劳动教育资源惠及更多学生,发挥更大作用。借助信息化手段,进一步深挖校内劳动教育元素,优化师资、经费、场地、工具使用管理,切实盘活存量资源,内掘潜力;进一步拓展校外劳动教育空间,用活与劳动教育相关的社会资源、家长资源、公共资源,创建劳动教育社会大课堂。让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参与生产劳动,深入工厂车间、田间地头,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体验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做到体脑并用、劳逸结合,从而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劳动观、职业观。此外,教育信息化手段还能对学生从事生产劳动、参与劳动竞技、开展志愿服务等情况,以及日常劳动表现,进行全方位、全流程纪录。这种纪录将成为学生生活轨迹的生动再现和成长进步的有力见证。
编辑 | 周瑶
审核 | 龚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