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研论文 > 梅畅:【教研论文】建设“数字学堂”平台,推进教育改革实践

梅畅:【教研论文】建设“数字学堂”平台,推进教育改革实践

2022年05月26日 00:02:47 访问量:5436
获奖证书



建设“数字学堂”平台,推进教育改革实践

宣恩县椒园镇中心小学   梅 畅

    摘 要学校的教育信息化水平直接关系着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质量,对促进学校内涵式发展、营造良好育人环境有重要意义。建设“数字学堂”平台是创新教育教学方式、适应人才培养需求、推进教育改革实践的关键举措。各级各类学校推进平台建设途径不一,成效显著,也面临一些现实挑战,需要实施一些更加符合教育规律、立足教学实际、可行性强的对策,切实提升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数字学堂”平台;建设途径;问题挑战;对策建议


“数字学堂”平台建设是促进信教融合(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提高育人水平的重要举措,对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有重要意义。一些学校立足实际,发挥自身优势,着手平台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也存在相关问题。如何借鉴经验、减少失误、扬长避短、趋利避害,高水平建好用好“数字学堂”平台,需要深入关注和探讨。

一、现实意义

(一)更新教育理念的需要。当下的教育教学把过多的时间、精力、资源放在如何强化解题能力、提高考试分数、确保考试过关、追求眼前绩效上,在推进教育信息化,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国际视野和时代精神方面存在明显短板。不少学校重硬件轻软件、重眼前轻长远、重管理轻引导;不少教师安于现状、不愿改革,只管学科知识、不管综合素养;不少家长只问学校教育长短、不管家庭教育好坏;不少社会群体放大教育不足,矮化、丑化教师形象,危及教育生态。全社会尊师重教的教育氛围还没有完全形成,正确的理念还没有深入人心。建设“数字学堂”平台,可在一定程度上顺畅教师、学生、家长、社会之间沟通交流通道,增进理解信任,提高协同育人能力。有利于促进信教融合、共建共享、普惠均衡等教育理念的传播推广。

(二)推进教学实践的需要。“数字学堂”平台建设,扩大了教师授课范围,拓宽了学生知识获取渠道,使教学资源更丰富,学习交流更便利;促进了教学手段的优化,改变了“一支粉笔一本书、一个背影一张嘴、一间教室一堂课”的授课传统;推动了教学管理的完善,促进教学活动实时化、信息化、无纸化、规范化;实现了与社会实践的无缝对接,促进了学校课堂融入社会,社会课堂进入学校,互为补充、融合发展。在教学实践中,“数字学堂”平台不仅是知识传播载体,更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一种新的教学体验、一种新的教育生活。

(三)适应课堂变革的需要。传统课堂需同时具备师生、教室、教具、教学内容和方法等基本要素,“数字学堂”则打破了既有课堂格局,克服了时空限制,促进了要素重组。通过“数字学堂”平台,师生之间既可在线互动,又可离线回放;教室从小物理空间转向大网络空间;教学内容和方法从使用教材教辅直接面授,到使用线上海量资源隔屏交流。在“数字学堂”平台上,课堂教学更加便利化、多样化、信息化,能更好地挖掘育人潜力,促进学生个性和特长培养,    营造轻松活跃的教育氛围。

(四)培育新型关系的需要。建设“数字学堂”平台,有利于不同主体体验、参与、监督教育教学过程,增进各方对教育教学的认知和理解,进一步密切师生关系、同事关系、同学关系、家校关系、父子(母女)关系。在应用“数字学堂”平台实施教学、开展工作、互动交流过程中,不断深化团队意识,增进合作情谊,逐渐升级为师徒关系、伙伴关系、亲子关系、共同体关系等等。新型教育关系的培育和建立,对巩固教育教学成效、推动教育教学工作有序开展有重要作用。 

二、建设途径

学校的区位条件、经济实力、师资状况、信息化水平各有差异,建设“数字学堂”平台的方式和途径不一样。据调研情况分析,大致有三种建设方案,一是学习借用;二是建设开发;三是探索接入。方案一的采用率最高,一般为教育基础较薄弱、信息化程度不高、农村偏远地区的学校;方案二的采用率最低,一般为经济发达、信息化程度高、东部和沿海地区的学校;方案三的采用率居中,一般为有区位和合作优势或接受对口帮扶的学校。

(一)学习借用。技术可靠并广泛使用的社交平台和办公软件为开展“数字学堂”活动提供了成熟的平台支撑。钉钉、微信、QQ、抖音直播,各直播APP、云直播平台等,都可以实现线上教学。疫情期间,多数学校采取这种方式落实了“停课不停学”的要求,维护了基本教学秩序。直接学习借用现成平台,短期效益很容易体现出来,投入少、见效快,省时省力、方便快捷、容易推广。从长期看,有一定不足,这些社交平台和办公软件服务教育的针对性不强,在线教学多为其边缘功能,使用时易受其他功能干扰。有的教学需要的,如作业提交、批改、反馈功能,教学过程记录、转存、压缩功能,选择性音视频功能等,平台不一定能有效满足。

(二)建设开发。理想的“数字学堂”应是立足学校、师生、教学实际,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科学设计开发的。做到“一朵云”支撑起学校运行的各个方面,联系起教育教学的各个主体。既能满足教育、管理、教学、教研的需要,又符合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规律、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要求。部分有经济和技术条件、重视“教信融合”的学校,与网络公司合作开发出了特色鲜明、方便实用、优质高效的“数字学堂”平台。受各种因素限制,具备独立建设开发“数字学堂”平台实力的学校较少,主要集中在各地方重点支持的重点校、试点校和私立校。

(三)探索接入。在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学校、社会的共同推动下,集团化办学、教育对口帮扶等方面的机制不断完善,相关政策不断出台并落地。有“数字学堂”平台的学校帮助其他学校接入自己端口,推动了信息资源交流共享。此外,有的学校之间、学校与教育机构之间、学校与公司之间,自行建立合作关系,共享对方的“数字学堂”平台,也实现了建设目标。以这种方式建设,需要双方或多方长期保持稳定、紧密的合作关系。

三、问题挑战

(一)建设动力不强烈。学校在多年教学实践中形成了比较稳定成熟的教学和管理模式,已得到学校管理层、师生、家长的广泛认可。学校在既有模式框架下运转状态和发展势头良好,教育教学有序推进。建设“数字学堂”平台虽是大势所趋,但很多学校主观建设意愿不强,对其使用效益的预期不乐观。一些地方重建轻管,建而不用,用而不实,半途而废的案例,进一步打消了学校建设念头。

(二)使用队伍不专业。教育管理、教学教研从线下到线上,或从线下到双线融合,是一项系统的转移工程,涉及诸多方面的工作。建设“数字学堂”平台,需要师生、家长等多方共同参与,一体推进。人员信息化能力弱、水平低、不专业,是影响“数字学堂”平台建设的重要因素。特别是一些年龄偏大、网上工作经验不足的教师和家长,适应难度更大。在“数字学堂”平台建设过程中,需要着重加强师生和家长的应用能力培训,才能有效推进工作。

(三)条件保障不稳定。建设“数字学堂”平台,需要有稳定持续的经费投入、专业得力的建设队伍、完备顺畅的工作机制等。学校因地域、层次、性质不同,各方面条件保障水平不一。一旦经费、政策、人员等方面的支持不到位,“数字学堂”平台建设就不能付诸实施。当前,大部分学校在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入不足,线上教学工作比较滞后,传统课堂教学仍是主旋律。

(四)推广应用有难度。“数字学堂”平台推广应用工作,是深入挖掘平台潜力、充分发挥平台作用、全面体现平台价值的关键举措,受一些因素影响,仍面临着较大挑战。一是思想重视不够。学校、师生、家长没有把它作为教育教学核心工作来抓,仅看作一种教学工具。二是设施跟进不足。学校智慧教室、录播室数量有限,很多学生没有配备智能终端设备,家长工作忙参与率低。三是缺少应用环境。一些区域、学校教育信息化处于起步阶段,整个教育氛围不浓,对“数字学堂”平台推广应用产生不利影响。

四、对策建议

(一)强化使命担当。推进教育信息化是培养核心素养、提高育人水平的基础性工程,是助推教育教学改革、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关键工作。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的到来,大数据、物联网、虚拟现实、量子信息、5G技术等迅猛发展,正给世界带来前所未有的变化。教育是为国家、社会、未来培养人才,需要有更宽阔的视野、更深厚的情怀、更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才能真正融入时代发展潮流。“数字学堂”平台建设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第一步,也是问题挑战突出、困难阻力不断的一步。只有教育人团结起来,凝聚合力,着眼长远,切实担起教育的职责使命,才能攻坚克难,有所作为。

(二)争取有力支持。众人拾柴火焰高,“数字学堂”平台建设靠单个学校难以做大做强,需要争取各方面支持和帮助。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是前提。学校可以争取资金和政策、承接项目和课题,为“数字学堂”平台建设打好经济基础。学校、师生的支持是关键。学校、师生是“数字学堂”平台建设的直接参与者、主要使用者、最大受益者。没有学校、教师的积极支持和亲身参与,平台建设和使用就是一句空话。家长、社会的支持是条件。建设、使用好“数字学堂”平台需要家校合作和社会参与,需要将家长和社会资源转化为教学素材。

(三)提升能力水平。信息数据的获取、掌握、处理能力是信息化社会的核心竞争力,谁拥有了数据谁就赢得了主动权和话语权。学校、教师、家长的信息化水平和能力直接影响学生信息素养培养,进而影响学生未来发展。提升信息化水平和能力对建设“数字学堂”平台、促进信教融合,推进教育改革创新有重要作用。首先是学习借鉴能力。学习借鉴“数字学堂”平台建设的先进经验,汲取失败的教训,科学防范潜在风险,及时弥补不足、减少失误。其次是吸收转化能力。深入了解“数字学堂”平台建设的基本要求、工作流程和存在问题后,要立足自身实际和现实需求,扬长避短,统筹规划,科学制定实施方案,稳步推进。三是应用推广能力。“数字学堂”平台建成前,充分开展适应性调试,及时调整优化;建成后,强化平台宣传、应用培训、服务保障,做到应用推广全过程跟踪服务。

(四)坚持改革韧劲。“数字学堂”平台的建设不易,运营、维护更难,需要做好攻坚克难、常抓不懈的准备。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会出现问题,也会面对质疑。只有学校坚持教育改革的韧劲和决心,坚定信念、坚持到底,才能实现建设初衷,使平台充分发挥作用,为教育信息化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注入强大动力。


编辑 | 周瑶

审核 | 龚华

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宣恩一中政治教研组
省重点课题推广平台
编辑:龚华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教育部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湖北省宣恩县第一中学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湖北省宣恩县第一中学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湖北省宣恩县教育城 鄂ICP备18028304号-1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